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加快制造业走出去步伐

来源: 科技、科协界 发布时间:2018-06-05 字体:[ ]

《中国制造2025》作为指导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对制造业走出去作了部署。中国制造业走向海外既是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完成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实力增强之后对外扩张的必然,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标准”输出海外。而“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实施走出去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契机。在两大战略的共同引领下,制造业走出去正面临良好的机遇:

一、沿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旺盛

“一带一路”沿线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主,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预计高达1.2万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中亚和东盟地区除新加坡、以色列外,工业规模化程度普遍偏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未来对交通运输、光伏核电、电力通信等基础设备的要求量将持续增长。以印尼为例,印尼计划在2020年前新建15个机场、24个现代化港口、49座大型水坝、新增电力装机总量3500万千瓦,这为我们制造业企业海外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沿线国家产业互补合作意愿加深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报告》显示,“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涵盖工业化进程的各阶段,不同阶段的国家在产能合作进程中都可寻找到不同的定位,共同培育“互补合作”为主导的“新雁阵”模型。

三、新一轮技术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

新一轮工业升级竞赛给各国带来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是技术转移与承接的直接动力。中亚沿线国家未来由于面临“人口红利消失”与“资源过度消耗”的窘境,已开始提前布局技术吸收与积累,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在“一带一路”战略支撑引领作用下,已开始尝试通过科技伙伴计划,签订双边或多边技术转让协议、产品进出口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海上合作中心等。

四、南通对接“一带一路”具有优势

南通是江苏唯一的江海门户,承南启北,处在“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处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叠加区,对接“一带一路”具有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我们在高端纺织、船舶海工和电子信息这三大领域,已经有了深厚的产业基础。像中天科技海缆、中远重工早已成功走出国门,并已在国际上相应的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3+3+N”的产业规划,接轨国际产业发展方向,接轨“一带一路”布局。

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顺时而动,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一、组织发展产业联盟,引领企业“抱团出海”

企业以个体形式投资境外,往往受到资金、外部环境方面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链整合。政府可围绕重点产业,联合上下游,组成产业联盟,共同“走出去”。像我们南通,以高端纺织产业为例,可以联合化纤、纺织、漂染、设计制作、成衣加工生产、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企业,形成纺织联盟,将上下游产业链有机衔接,抱团出海。这样可形成生产资源的合理流转和良性配置,将各环节的利益有机结合,实现上下游企业共赢,有利于在海外更快站稳脚跟,形成规模效应。

二、构建对接服务体系,助推企业走出去

企业走出国门,由于信息不对称面临诸多风险。政府应加快速度为制造企业搭建优质跨国服务平台,可涵盖公共服务、人才培训、技术转移、投融资、科技成果转化和风险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切实问题,提高企业经营风险防范能力。

三、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走出去的“底气”

企业融入“一带一路”,本质上来讲,是要实现技术链与产业链的全球对接,产业竞争力的节点之一是对技术标准与关键价值模块的控制。企业想突破跨国公司对前沿技术垄断的唯一路径是培育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对关键技术的攻克,实现内生性增长;同时还应强化产业协同创新,加大对上游产业重点领域前沿性、关键性研究的投入。

四、加强品牌建设,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全球化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一带一路”的目标是“竞争与合作,实现共赢”。过硬的质量,是品牌建设的基石,良好的品牌形象、文化口碑,将不断赢得用户的肯定和信任,助力企业走出去。

与此同时,企业还应放眼全球,做好产业布局,将信息化、自动化、模块化融合,形成一个智能化、柔性化的制造体系,变革商业驱动模式,将互联网、数字化、大数据等元素引入销售模式,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五、培养引进国际化人才,打造高能力、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企业要想走出去,靠的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南通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国际化人才方面的储备严重不足。企业要想取得国际化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引进和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企业要加大国际化、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多培养技能强、水平高、懂管理、识法律的人才。以高端项目为载体,搭建研发平台,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同时,还应推动“人才本土化”发展,培养当地人才,全面打造一支跨国综合型人才队伍,为“一带一路”下的企业国际化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薛驰系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南通市委副主委,中天科技集团总裁,高级经济师)